找找看小说网【shcflt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明末命运之抉择》最新章节。
???明清施行里甲制,也就是110户与哪些孤寡户为1里,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,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。各里中无力承担差役的鳏寡孤独人户,则带管于110户之外,称为畸零户。
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,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,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应当差役,并负责“管摄一里之事”
在后来,又设立了都这种组织,一都有600户,将550户编为5里,剩下的50户则分派于本都,附各里长名下带管当差,不许划拨别都人户补凑
但到明朝末年,由于财富、社会地位的变化,各地地方实权落到非职役性地方精英手中。
除此之外,只要稍稍细究,这种基于职役性的里甲制度完全没有考虑变化,也不可能适应历史发展需要,既然如此,杨昭确定建立保里制度。
这天,杨昭召集袁定、武明道等人将自己想法说出,叹息道:当时洪武爷建立保甲制度,以让农户更好的服劳役、完成赋税,但大家看看,两百年后,赋税没有丝毫增长,徭役几乎成为民众心头的负担。
除此之外,各地的里甲长完全成为各地乡绅的附庸,你们说说,这怎么办呢?
袁定叹息道:轩轾,自古以来都施行乡民自治,这几千年下来都是这样。你虽然不满,但又有什么办法呢?
杨昭看了看两人道:不是没有办法,我们可以需要发挥乡绅,发挥里甲长的作用啊。里甲长缘何受各地乡绅的压制,主要是这些乡绅手中有钱,很多人还读了书啊。
若论知识,十步之内必有芳草,在各里都还有几个读过几年私塾的,但他们没有钱。各位,你们想想,若是我们在现在的保甲制度基础上每里确定1个专职的里长,每年补助他2两纹银6担粮食,相当于5两纹银吧。
然后,再根据赶集的特点,每个集市确定1个专职的乡长(元朝每600户设1都长,在明朝朱元璋也曾经仿照元制设立),作为县衙门的派驻点,每个乡长每年补助10两纹银16担粮食,相当于18两纹银。(明朝柴火皂奴年薪12两纹银,街头小贩1年最多可以赚20余两纹银)
150个里长,需要多开支300两纹银900担粮食,15个乡需要多开支150两纹银240担粮食。再抛开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,如此每年最多开支700两纹银,1400担粮食(俸禄为570两纹银,1170担粮食),折算成1400两纹银而已。
这些乡里长除了帮助征收税赋之外
找找看小说网【shcflt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明末命运之抉择》最新章节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